Die Erfindung des boshanlu
|
||||||
Anhang 2: Liste der 78 Fundstellen für xunlu 香爐 in den 25 Dynastiegeschichten |
||||||
1. 香爐 新校本後漢書 3487頁
/4.3.22.4.3.2 1
2. 香爐 新校本宋書 1236頁
/7.2.29.2.68 1
3. 香爐 新校本梁書 738頁
/9.2.45.2.2.10.9 1
4. 香爐 新校本梁書 742頁
/9.2.45.2.4.1 1
5. 香爐 新校本梁書 753頁
/9.2.45.3 1
6. 香爐 新校本陳書 310頁
/10.2.18.2.11.2 1
7. 香爐 新校本北齊書 430頁
/12.2.24.2.7 1
8. 香爐 新校本南史 792頁
/14.2.20.2.6.15 2
9. 香爐 新校本南史 800頁
/14.2.20.3 1
10. 香爐 新校本南史 2013頁
/14.2.70.2.1.1.56 2 ◎又景東邊<香爐>無故墮地 11. 香爐 新校本北史 3159頁
/15.2.83.5.1 1
12. 香爐 新校本隋書 1833頁
/16.3.47.2.3.1 1
13. 香爐 新校本舊唐書 4491頁
/17.3.123.2.5 1
14. 香爐 新校本舊唐書 4594頁
/17.3.127.5.5 1
15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1410頁
/21.2.17.2.1.39 2
16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1420頁
/21.2.18.2.1.36 1
17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3385頁
/21.2.97.2.1.1 1
18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3467頁
/21.2.101.2.1.24 1
19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3479頁
/21.2.102.2.2.2 1
20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3501頁
/21.2.103.2.1.1 1
21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3501頁
/21.2.103.2.1.2 1
22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3506頁
/21.2.103.2.2.5 1
23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3581頁
/21.2.107.2.1.2 1
24. 香爐 新校本宋史 14137頁
/21.4.250.2.4.15 1
25. 香爐 新校本金史 336頁 /23.1.15.2.2.5 1
26. 香爐 新校本金史 790頁
/23.2.14.2.1.14 1
27. 香爐 新校本金史 792頁
/23.2.14.2.2.3 1
28. 香爐 新校本元史 1893頁
/24.2.29.4.3 1
29. 香爐 新校本元史 1959頁
/24.2.32.2.20 1
30. 香爐 新校本元史 1959頁
/24.2.32.2.21 1
31. 香爐 新校本元史 1974頁
/24.2.32.2.207 1
32. 香爐 新校本元史 3487頁
/24.4.34.4.4 1
33. 香爐 新校本元史 3547頁
/24.4.37.4.4 1
34. 香爐 新校本元史 3668頁
/24.4.43.2.4 1
35. 香爐 新校本元史 4536頁
/24.4.90.2.2.3 1
36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204頁
/25.2.22.3.5 2
37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486頁
/25.2.36.11.6 1
38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591頁
/25.2.40.3.12 1
39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591頁
/25.2.40.3.14 1
40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592頁
/25.2.40.4.1 1
41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592頁
/25.2.40.5 2
42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593頁
/25.2.40.6 1
43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594頁
/25.2.40.7 1
44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594頁
/25.2.40.8 1
45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594頁
/25.2.40.9 2
46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595頁
/25.2.40.12 1
47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1603頁
/25.2.41.9.2 1
48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4486頁
/25.4.54.5.3 1
49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4488頁
/25.4.54.5.9.2 1
50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4489頁
/25.4.54.6.2 1
51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4584頁
/25.4.60.5.5 2
52. 香爐 新校本明史 5148頁
/25.4.82.8.3 1
53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2193頁
/26.2.43.2.6 1 54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2557頁
/26.2.60.2.9 1
55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3718頁
/26.2.101.2.6 1
56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9510頁
/26.4.26.2.8 1
57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0057頁
/26.4.62.2.1 1
58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0112頁
/26.4.66.3.2 1 59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0113頁 /26.4.66.3.5 1 ◎曹縣石<香爐>村河決
60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0931頁
/26.4.117.4.7 1
61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1155頁
/26.4.131.4.3 2
62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1169頁 /26.4.132.4.2 1
63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1202頁
/26.4.134.3.2 1
64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1234頁
/26.4.136.3.2 1
65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1239頁
/26.4.136.6.1 1
66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2131頁
/26.4.206.3.6 1
67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2303頁
/26.4.217.6.4 1
68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2655頁
/26.4.243.5.3 2
69. 香爐 新校本清史稿 12848頁
/26.4.261.2.24 1 |
||||||
/新校本後漢書/志/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/揚州/廬江 路徑: /4.3.22.4.3.2 指令:
[一] 古桐國.左傳昭五年吳敗楚鵲岸,杜預曰縣有鵲尾渚. [二] 有置馬亭,劉勳士散處. [三] 釋慧遠廬山記略曰:「山在尋陽南,南濱宮亭湖,北對小江,山去小江三十餘里. 有匡俗先生者,出殷周之際,隱遯潛居其下,受道於仙人而共嶺,時謂所止為仙人 之廬而命焉.其山大嶺凡七重,圓基,周迴垂五百里.其南嶺臨宮亭湖,下有神廟 .七嶺會同,莫升之者.東南有香爐山,其上氛氳若香煙.西南中石門前有雙闕, 壁立千餘仞,而瀑布流焉.其中鳥獸草木之美,靈藥芳林之奇,所稱名代.」豫章 舊志:「匡俗字君平,夏禹之苗裔也.」 [四] 左傳曰昭三十一年「吳人侵楚伐夷,侵潛、六,楚沈尹戍帥師救潛」是也.潛有天 柱山. [五] 皇覽曰:「范增在郭東.又庭中亞父井,吏民皆祭亞父於居巢庭上,長吏初視事 ,皆祭而後從政,後更造祠於東.」廣志曰有二大湖. [六] 皇覽曰陶在縣. [七] 左傳昭二十三年吳敗諸侯之師于雞父,杜預曰縣南有雞備亭. [八] 廣志曰有陽泉湖.
【三四八七至三四八八頁】
/新校本宋書/志/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/百官上 路徑: /7.2.29.2.68 指令: (續)
漢成帝之置四尚書也,無置郎之文.漢儀,尚書郎四人,一人主匈奴單于營部,一人 主羌夷吏民,一人主戶口墾田,一人主財帛委輸.匈奴單于,宣帝之世,保塞內附,成帝 世,單于還北庭矣.一郎主匈奴單于營部,[二二]則置郎疑是光武時,所主匈奴,是南單 于也.漢官云,置郎三十六人,不知是何帝增員.然則一尚書則領六郎也.主作文書,起 立事草.初為郎中,滿歲則為侍郎.尚書寺居建禮門內.尚書郎入直,官供青縑白綾被, 或以綿為之.給帷帳、氈褥、通中枕,太官供食物,湯官供餅餌及五孰果實之屬,給尚 書伯使一人,女侍二人,皆選端正妖麗,執香爐,護衣服,奏事明光殿.殿以胡粉塗壁, 畫古賢烈士.以丹朱色地,謂之丹墀.尚書郎口含雞舌香,以其奏事答對,欲使氣息芬芳 也.奏事則與黃門侍郎對揖.黃門侍郎稱已聞,乃出.天子所服五時衣以賜尚書令僕,而 丞、郎月賜赤管大筆一雙,隃麋墨一丸.魏世有殿中、吏部、駕部、金部、虞曹、比部、 南主客、祠部、度支、庫部、農部、水部、儀曹、三公、倉部、民曹、二千石、中兵、外 兵、別兵、都兵、考功、定科,凡二十三郎.青龍二年有軍事,尚書令陳矯奏置都官、騎 兵二曹郎,合為二十五曹.晉西朝則直事、殿中、祠部、儀曹、吏部、三公、比部、金部 、倉部、度支、都官、二千石、左民、右民、虞曹、屯田、起部、水部、左主客、右主客 、駕部、車部、庫部、左中兵、右中兵、左外兵、右外兵、別兵、都兵、騎兵、左士、右 士、北主客、南主客為三十四曹郎;後又置運曹,凡三十五曹.晉江左初,無直事、右民 、屯田、車部、別兵、都兵、騎兵、左士、右士、運曹十曹郎,而主客、中外兵各置一郎 而已,所餘十七曹也.[二三]康、穆以來,又無虞曹、二千石二郎,猶有殿中、祠部、吏
【一二三六至一二三七頁】
/新校本梁書/列傳/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五/處士/何點/弟胤 路徑: /9.2.45.2.2.10.9 指令:
初,開善寺藏法師與胤遇於秦望,後還都,卒於鍾山.其死日,胤在般若寺,見一僧 授胤香爐奩并函書,[九]云「呈何居士」.言訖失所在.胤開函,乃是大莊嚴論,世中未 有.又於寺內立明珠柱,乃七日七夜放光,太守何遠以狀啟.昭明太子欽其德,遣舍人何 思澄致手令以美之.
【七三八至七三九頁】
/新校本梁書/列傳/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五/處士/陶弘景 路徑: /9.2.45.2.4.1 指令:
陶弘景字通明,丹陽秣陵人也.初,母夢青龍自懷而出,并見兩天人手執香爐來至其 所,已而有娠,遂產弘景.幼有異操.年十歲,得葛洪神仙傳,晝夜研尋,便有養生之志 .謂人曰:「仰青雲,白日,不覺為遠矣.」及長,身長七尺四寸,神儀明秀,朗目疏 眉,細形長耳.讀書萬餘卷.善琴,工草隸.未弱冠,齊高帝作相,引為諸王侍讀,除 奉朝請.雖在朱門,閉影不交外物,唯以披閱為務.朝儀故事,多取決焉.永明十年,上 表辭祿,詔許之,賜以束帛.及發,公卿祖之於征虜亭,供帳甚盛,車馬填咽,咸云宋、 齊已來,未有斯事.朝野榮之.
【七四二頁】
/新校本梁書/列傳/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五 路徑: /9.2.45.3 指令: (續)
校勘記 [一] 孟子曰至失之若其死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云:「孟子曰數語,今本無.」 [二] 淮南子曰人皆鑒於止水不鑒於流潦 按:淮南子曰二語,見莊子德充符,淮南子俶 真訓引文與此異. [三] 遑恤國家 「國家」南齊書何點傳作「外家」. [四] 安道逸志 「逸」各本作「勉」.據藝文類聚三七、冊府元龜二一一改. [五] 曳裾儒肆 「裾」各本「裙」,據冊府元龜八一0改. [六] 息舉之用存乎其人 「息」各本「自」,據藝文類聚三七改正.按:此語蓋本禮 中庸「其人存則其政舉,其人亡則其政息」. [七] 今遣領軍司馬王果宣旨諭意 「王果」南史作「王杲之」. [八] 圓丘國郊舊典不同 「國郊」疑當作「南郊」.冊府元龜八一0即作「南郊」. [九] 授胤香爐奩并函書 「爐」字各本皆脫,據南史補. [一0]體二之徒獨懷鑒識 「二」各本「之」,據冊府元龜八二二改. [一一]青溪宮東門無故自崩 「青」各本「清」.按:南齊書武帝紀有「青溪宮」, 今據改. [一二]其一名善勝一名威勝 「威」,原作「成」,形近而,今改正.藝文類聚六0有 梁簡文帝謝敕善勝威勝刀啟,玉海一五一「宏景獻二刀於武帝,一名善勝,一名 威勝」,字並作「威」.
【七五三至七五五頁】
/新校本陳書/列傳/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八/周弘正/弟弘直 路徑: /10.2.18.2.11.2 指令:
太建七年,遇疾且卒,乃遺疏其家曰:「吾今年已來,筋力減耗,可謂衰矣,而好 生之情,曾不自覺,唯務行樂,不知老之將至.今時制云及,將同朝露,七十餘年,頗經 稱足,啟手告全,差無遺恨.氣絕已後,便買市中見材,材必須小形者,使易提挈.斂以 時服,古人通制,但下見先人,必須備禮,可著單衣裙衫故履.既應侍養,宜備紛帨,或 逢善友,又須香,棺內唯安白布手巾、麤香爐而已,其外一無所用.」卒于家,時年七 十六.有集二十卷.子確.
【三一0至三一一頁】
/新校本北齊書/列傳/卷三十二補 列傳第二十四/陸法和 路徑: /12.2.24.2.7 指令:
天保六年春,清河王岳進軍臨江,法和舉州入齊.文宣以法和為大都督十州諸軍事、 太尉公、西南道大行臺,大都督、五州諸軍事、荊州刺史、安湘郡公 23435;為郢州刺史,[五 ]官爵如故.弟簉為散騎常侍、儀同三司、湘州刺史、義興縣公.梁將侯瑱來逼江夏,齊 軍棄城而退,法和與宋兄弟入朝.文宣聞其奇術,虛心相見,備三公鹵簿,於城南十二 里供帳以待之.法和遙見鄴城,下馬禹步.辛術謂曰:「公既萬里歸誠,主上虛心相待、 何為作此術?」法和手持香爐,步從路車,至於館.明日引見,給通幰油絡網車,仗身百 人.詣闕通名,不稱官爵,不稱臣,但云荊山居士.文宣宴法和及其徒屬於昭陽殿,賜法 和錢百萬、物千段、甲第一區、田一百頃、奴婢二百人、生資什物稱是,宋千段,其餘 儀同、刺史以下各有差.法和所得奴婢,盡免之,曰:「各隨緣去.」錢帛散施,一日便 盡.以官所賜宅營佛寺,自居一房,與凡人無異.三年間再為太尉,世猶謂之居士.無疾 而告弟子死期,至時,燒香禮佛,坐繩而終.浴訖將斂,屍小,縮止三尺許.文宣令開 棺視之,空棺而已.法和書其所居壁而塗之,及剝落,有文曰:「十年天子為尚可,百日 天子急如火,周年天子遞代坐.」又曰:「一母生三天,兩天共五年.」說者以為婁太后 生三天子,自孝昭即位,至武成傳位後主,共五年焉.
【四三0至四三一頁】
/新校本南史/列傳/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/何尚之/點弟胤 路徑: /14.2.20.2.6.15 指令:
初,開善寺藏法師與胤遇於秦望山,後還都,卒於鍾山.死日,胤在波若寺見一名僧 ,授胤香爐奩函書,[二0]云:「貧道發自揚都,呈何居士.」言訖失所在.胤開函, 乃是大莊嚴論,世中未有.訪之香爐,乃藏公所常用.又於寺內立明珠柱,柱乃七日七夜 放光.太守何遠以狀啟昭明太子,太子欽其德,遣舍人何思澄致手令以褒美之.中大通三 年卒,年八十六.
【七九二至七九三頁】
/新校本南史/列傳/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 路徑: /14.2.20.3 指令: (續)
[一二]又追贈侍中右光祿大夫 「又」各本作「父」,據南齊書改. [一三]隱武丘山 「武」本字「虎」,避唐諱改. [一四]與陳郡謝吳國張融會稽孔德璋為莫逆友 「孔德璋」即「孔稚珪」,此避唐諱而 改稱其字. [一五]而為詩有高言 「高」下梁書有「尚」字. [一六]梁武帝霸朝建引為軍謀祭酒與書詔不至 時梁武帝未即位,不得言詔,疑此「詔 」字衍文.通志無「詔」字. [一七]詔為特進光祿大夫 「光祿」上梁書有「右」字. [一八]遣領軍司馬王杲之以手敕諭意 「王杲之」梁書作「王果」. [一九]唯祖尚之至七十二 按南史及宋書何尚之傳並作薨年七十九,此與梁書處士何胤傳 又並作尚之年至七十二,疑當以尚之本傳為正. [二0]胤在波若寺見一名僧授胤香爐奩函書 梁書無「名」字,疑此衍文. [二一]父佟之位侍中 張森楷南史校勘記:「南齊書作『父佟之,太常.』按『佟』當作 『攸』,梁書何敬容傳作『攸之』.宋書江湛傳有『侍中何攸之』,即其人也;何 尚之傳又作『悠之位太常、侍中』.何佟之別一人,見梁書儒林傳.」 [二二]先使裴叔業旨詔昌令以便宜從事 「詔」通志作「詣」.「旨詔昌」北監 本、殿本作「往密敕昌」,其他各本如本文.「裴叔業」南齊書作「徐玄慶」. [二三]國家委身以上流之重 北監本、殿本作「國家委身以六尺之孤」,其他各本如本文
【八0一至八0二頁】
/新校本南史/列傳/卷八十 列傳第七十/賊臣/侯景/侯景 路徑: /14.2.70.2.1.1.56 指令:
于時景修飾臺城及朱雀、宣陽等門,童謠曰:「的脰烏,拂朱雀,還與吳.」又曰: 「脫青袍,著芒屩,荊州天子挺應著.」時都下王侯庶姓五等廟樹,咸見殘毀,唯文宣太 后廟四周樹獨鬱茂.及景篡,修南郊路,偽都官尚書呂季略說景令伐此樹以立三橋.始 斫南面十餘株,再宿悉生,便長數尺.時既冬月,翠茂若春.賊乃大驚惡之,使悉斫殺 .識者以為昔僵柳起於上林,乃表漢宣之興,今廟樹重青,必彰陝西之瑞.又景東邊香 爐無故墮地,景呼東西南北皆謂為廂,景曰:「此東廂香爐那忽下地.」議者以為湘東軍 下之徵.
【二0一三頁】
/新校本北史/列傳/卷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/赤土 路徑: /15.2.83.5.1 指令:
赤土國,扶南之別種也.在南海中,水行百餘日而達.所都土色多赤,因以為號.東 波羅剌國,西婆羅娑國,南訶羅旦國,北拒大海,地方數千里.其王姓瞿曇氏,名利富多 塞,不知有國近遠.稱其父釋王位,出家為道,傳位於利富多塞,在位十六年矣.有三妻 ,並鄰國女也.居僧祗城,有門三重,相去各百許步.每門圖畫菩薩飛仙之象,懸金花鈴 眊,婦人數十人,或奏樂,或捧金花.又飾四婦人,容飾如佛塔邊金剛力士之狀,夾門而 立,門外者持兵仗,門內者執白拂.夾道垂素網,綴花.王宮諸屋,悉是重閣,北戶.北 面而坐三重之榻,衣朝霞布,冠金花冠,垂雜寶纓絡,四女子立侍左右,兵百餘人.王 榻後作一木龕,[二九]以金銀五香木雜鈿之,龕後懸一金光焰;夾榻又樹二金鏡,鏡前並 陳金甕,甕前各有金香爐;當前置一金伏牛,前樹一寶蓋,左右皆有寶扇.婆羅門等數百 人,東西重行,相向而坐.其官:薩加邏一人,拏達叉一人,迦利密迦三人,共掌政 事;俱羅末帝一人,掌刑法.每城置那邪迦一人,帝十人.
【三一五九至三一六0頁】
/新校本隋書/列傳/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/南蠻/赤土 路徑: /16.3.47.2.3.1 指令:
赤土
赤土國,扶南之別種也.在南海中,水行百餘日而達所都.土色多赤,因以為號.東 波羅剌國,西婆羅娑國,南訶羅旦國,北拒大海,地方數千里.其王姓瞿曇氏,名利富多 塞,不知有國近遠.稱其父釋王位出家為道,傳位於利富多塞,在位十六年矣.有三妻, 並鄰國王之女也.居僧祗城,有門三重,相去各百許步.每門圖畫飛仙、仙人、菩薩之像 ,縣金花鈴毦,婦女數十人,或奏樂,或捧金花.又飾四婦人,容飾如佛塔邊金剛力士之 狀,夾門而立.門外者持兵仗,門內者執白佛.夾道垂素網,綴花.王宮諸屋悉是重閣, 北戶,北面而坐.坐三重之榻.衣朝霞布,冠金花冠,垂雜寶瓔珞.四女子立侍,左右兵 百餘人.王榻後作一木龕,以金銀五香木雜鈿之.龕後懸一金光焰,夾榻又樹二金鏡, 鏡前並陳金甕,甕前各有金香爐.當前置一金伏牛,牛前樹壹寶蓋,蓋左右皆有寶扇.婆 羅門等數百人,東西重行,相向而坐.其官有薩陀迦羅一人,陀拏達二人,迦利蜜迦三 人,共掌政事;俱羅末帝一人,掌刑法.每城置那邪迦一人,帝十人.
【一八三三至一八三四頁】
/新校本舊唐書/列傳/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/鄭覃 路徑: /17.3.123.2.5 指令:
覃雖精經義,不能為文,嫉進士浮華,開成初,奏禮部貢院宜罷進士科.初,紫宸對 ,上語及選士,覃曰:「南北朝多用文華,所以不治.士以才堪即用,何必文辭?」帝曰 :「進士及第人已曾為州縣官者,方鎮奏署即可之,餘即否.」覃曰:「此科率多輕薄, 不必盡用.」帝曰:「輕薄敦厚,色色有之,未必獨在進士.此科置已二百年,亦不可遽 改.」覃曰:「亦不可過有崇樹.」帝嘗謂宰臣曰:「百司弛慢,要重條舉.」因指前香 爐曰:「此爐始亦華好,用之既久,乃無光彩.若不加飾,何由復初?」覃對曰:「丕變 風俗,當考實效.自三十年已來,多不務實,取於顏情.如嵇、阮之流,不攝職事.」李 石云:「此本因治平,人人無事,安逸所致.今之人俗亦慕王夷甫,恥不能及之.」上曰 :「卿等輔朕,在振舉法度而已.」
【四四九一頁】
/新校本舊唐書/列傳/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/裴休 路徑: /17.3.127.5.5 指令:
休性寬惠,為官不尚皦察,而吏民畏服.善為文,長於書翰,自成筆法.家世奉佛, 休尤深於釋典.太原、鳳翔近名山,多僧寺.視事之隙,遊踐山林,與義學僧講求佛理. 中年後,不食葷血,常齋戒,屏嗜慾.香爐貝典,不離齋中,詠歌贊唄,以為法樂.與尚 書紇干臮皆以法號相字.時人重其高潔而鄙其太過,多以詞語嘲之,休不以為忤.
【四五九四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志/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/五行二下/火下 路徑: /21.2.17.2.1.39 指令:
乾道六年,邵武軍泰寧縣有雀飛鳴,立死于瑞寧佛香爐.先是紹興初,是邑有雀立 死于丹霞佛香爐,皆羽孽也,而浮圖氏因謂之雀化.
【一四一0至一四一一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志/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/五行三/木 路徑: /21.2.18.2.1.36 指令:
建炎二年十一月,高宗在揚州,郊祀後數日,有狂人具衣冠,執香爐,攜絳囊,拜于 行宮門外.自言:「天遣我為官家兒.」書于囊紙,刻於右臂,皆是語.鞫之不得姓名, 高宗以其狂,釋不問.明年二月,金人犯維揚.三月,有明受之變.
【一四二0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志/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/儀二/宮中導從 路徑: /21.2.97.2.1.1 指令:
宮中導從之制,唐已前無聞焉.五代漢乾祐中,始置主輦十六人,捧足一人,掌扇四 人,持踏一人,並服文綾袍、銀葉弓頭.尚宮一人,寶省一人,高鬢、紫衣.書省 二人,紫衣、弓頭.新婦二人,高鬟、青袍.大將二人,紫衣、弓頭.童子執紅 絲拂二人,高鬟髻、青衣.執犀盤二人,帶鬅頭、黃衫.執翟尾二人,帶鬅頭、黃衫.雞 冠二人,紫衣,分執金灌器、唾壺.女冠二人,紫衣,執香爐、香盤.分左右以次奉引.
【三三八五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志/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/儀六/鹵簿儀服 路徑: /21.2.101.2.1.24 指令:
香鐙,唐制也.朱漆案,緋繡花龍衣,上設金塗香爐、燭臺.長竿二,輿士八人.金 塗銀火鐐、香匙副之.
【三四六七至三四六八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志/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/輿服一/五輅 路徑: /21.2.102.2.2.2 指令:
玉輅,自唐顯慶中傳之,至宋曰顯慶輅,親郊則乘之.制作精巧,行止安重,後載太 常與闟戟,分左右以均輕重,世之良工,莫能為之.其制:箱上置平盤、黃屋,四柱皆油 畫刻鏤.左青龍,右白虎,龜文,金鳳翅,雜花,龍鳳,金塗銀裝,間以玉飾.頂輪三層 ,外施銀耀葉[一],輪衣、小帶、絡帶並青羅繡雲龍,周綴帶、羅文佩、銀穗毬、小鈴 .平盤上布黃褥,四角勾闌設圓鑑、翟羽.虛匱內貼銀鏤香罨,軾匱銀龍二,銜香囊,銀 香爐,香寶,錦帶,下有障塵.青畫輪轅,銀轂乘葉,三轅,銀龍頭,橫木上有銀鳳十二 .左建青旗,十有二旒,皆繡升龍;右載闟戟,繡黻文,並青繡綢杠.又設青繡門簾,銀 飾梯一,拓叉二,推竿一,銀錔頭,銀裝行馬,青繒裹輓索.駕六青馬,馬有金面,插鵰 羽,鞶纓,攀胸鈴拂,青繡屜,錦包尾.又誕馬二,在輅前,飾同駕馬.餘輅及副輅皆有 之.駕士六十四人.金輅色以赤,駕六赤馬,建大旂,駕士六十四人.象輅色以淺黃,駕 六赭白馬,建大赤,駕士四十人.革輅色以黃,駕六騧馬,建大白,駕士四十人.木輅色 以黑,駕六黑騮馬,建大麾,駕士四十人.自金輅而下,其制皆同玉輅,惟無玉飾.五副 輅並駕六馬,駕士四十人,當用銀飾者,皆以銅,餘制如正輅.
【三四七九至三四八0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志/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/輿服二/后妃車輿 路徑: /21.2.103.2.1.1 指令:
皇后之車,唐制六等:一曰重翟,二曰厭翟,三曰翟車,四曰安車,五曰四望車,六 曰金根車.宋因之,初用厭翟車.其制:箱上有平盤,四角曲闌,盤兩壁紗[一],龜文 ,金鳳翅,前有虛匱、香爐、香寶,緋繡幰衣、絡帶、門簾,三轅鳳首,畫梯,推竿,行 馬,緋繒裹索.駕六馬,金銅面,纓轡,鈴攀,緋屜.駕士三十人,武弁、緋繡衫.常出 止用正、副金塗銀裝白藤輿各一,上覆櫚屋,飾以鳳,輦官服同乘輿平頭輦之制.
【三五0一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志/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/輿服二/后妃車輿 路徑: /21.2.103.2.1.2 指令:
徽宗政和三年,議禮局上皇后車輿之制:重翟車,青質,金飾諸末,間以五采.輪金 根朱牙.其箱飾以重翟羽,四面施雲鳳、孔雀,刻鏤龜文.頂輪上施金立鳳、耀葉.青羅 幰衣一,紫羅畫雲龍絡帶二,青絲絡網二,紫羅畫帷一,青羅畫雲龍夾幔二.車內設紅褥 及坐,橫轅上施立鳳八.香匱設香爐、香寶,香匱飾以螭首.前後施簾,長轅三,飾以鳳 頭,青繒裹索.駕青馬六,馬有銅面,插翟羽,鞶纓,攀胸鈴拂,青屜,青包尾.若受冊 、謁景靈宮,則乘之.
【三五0一至三五0二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志/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/輿服二/皇太子王公以下車輿 路徑: /21.2.103.2.2.5 指令:
政和議禮局上王公以下車制:象輅以象飾諸末,朱班輪,八鸞在衡,左建旗,右載闟 戟,駕馬四,親王昏則用之.革車,赤質,載闟戟,緋羅繡輪衣、簾、旗、韜杠、絡帶, 駕赤馬四.大駕鹵簿六引,法駕鹵簿三引,開封牧第乘之.王公、一品、二品、三品備鹵 簿,皆供革車一乘.其輪衣、簾、旗、韜杠、絡帶繡文:開封牧以隼,大司樂以鳳,少傅 以瑞馬,御史大夫以獬豸,兵部尚書以虎.軺車,黑質,紫幰衣、絡帶並繡雉,施紅錦簾 ,香爐、香寶結帶,駕赤馬二.鹵簿內第一引官縣令乘之,駕馬皆有銅面,插羽,鞶纓, 攀胸鈴拂,緋絹屜,紅錦包尾.
【三五0六至三五0七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志/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/輿服六/寶 路徑: /21.2.107.2.1.2 指令:
寶用玉,篆文,廣四寸九分,厚一寸二分,填以金盤龍鈕,係以暈錦大綬,赤小綬, 連玉環;玉檢高七寸,廣二寸四分,厚四分;玉斗方二寸四分,厚一寸二分:皆飾以紅錦 ,金裝,裹以紅[一],加紅羅泥金夾帊,納於小盝.盝以金裝,內設金,暈錦褥,飾 以雜色玻黎、碧石[二]、珊瑚、金精石、瑪瑙.又盝二重,皆裝以金,覆以紅羅繡帊,載 以腰輿及行馬,並飾以金.又有香爐、寶子、香匙、灰匙、火箸、燭臺、燭刀,皆以金為 之,是所謂緣寶法物也.
【三五八一至三五八二頁】
/新校本宋史/列傳/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/外國七/日本國 路徑: /21.4.250.2.4.15 指令:
熙寧五年,有僧誠尋至台州,止天台國清寺,願留.州以聞,詔使赴闕.誠尋獻銀香 爐,木子、白琉璃、五香、水精、紫檀、琥珀所飾念珠,及青色織物綾.神宗以其遠人 而有戒業,處之開寶寺,盡賜同來僧紫方袍.是後連貢方物,而來者皆僧也.元豐元年, 使通事僧仲回來,賜號慕化懷德大師.明州又言得其國太宰府牒,因使人孫忠還.遣仲回 等貢絁二百匹、水銀五千兩,以孫忠乃海商,而貢禮與諸國異,請自移牒報,而答其物直 ,付仲回東歸.從之.
【一四一三七頁】
/新校本金史/本紀/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/宣宗中/興定二年 路徑: /23.1.15.2.2.5 指令:
五月辛未朔,鳳翔元帥完顏閭山破宋人步落堝、香爐堡諸屯.甲戌,招撫副使黃摑阿 魯答襲破李全于莒州及日照縣之南,三道擊之,追奔四十里.丙子,夏人自葭州入鄜延, 元帥承立遣兵敗之馬吉峰,是日捷至.詔遣官督捕河南諸路蝗.辛巳,策論詞賦經義進士 及武舉人入見,賜告命章服.萊州民曲貴殺節度經略使內族轉奴,自稱元帥,構宋人據城 叛.山東招撫司遣提控王庭玉、招撫副使黃摑阿魯荅等討平之,斬偽統制白珍及牙校數十 人,生禽貴及偽節度使呂忠等十餘人,誅之.乃命庭玉保萊,朱琛保密,阿魯答保寧海, 以安輯其民.丙戌,陝西行省言:「四月中,鞏州行元帥承裔遣提控烏古論長壽、納蘭記 僧分道伐宋.長壽出鹽川鎮,記僧出鐵城堡,皆克捷而還.」辛卯,壽州行樞密院南城軍 攻辛城鎮,一軍趣史河,與宋人戰,勝之.壬辰,河北行省復黃縣.乙未,第鳳翔、秦、 鞏三道南征將士功,各遷其官.丙申,增隨朝官及諸承應人俸.戊戌,陝西行省連報承裔 等入宋境之捷.己亥,大元兵徇錦州,元帥劉仲亨死之.庚子,陝州狼傷百餘人,立賞 募人捕殺.
【三三六至三三七頁】
/新校本金史/志/卷三十三 志第十四/禮六/原廟 路徑: /23.2.14.2.1.14 指令:
前一日,太廟令率其屬掃除宮內外,又各設神座於殿上,又設親王宰執以下百官拜位 於殿庭.又設盥洗位于東階下,執罍篚者位于其後.又於神位前各設北向拜褥位,各設 香案香爐匙合香酒花果器皿物等,依前來例.又於聖武殿上設香案爐匙合香等,又於殿下 各設腰輿一、舁士一十六人、傘子各二人、執扇各十二人、導從弩手各三十人.前一日, 清齋,親王於本府,百官於其第.行禮官執事人等習儀,就祠所清齋.
【七九0頁】
/新校本金史/志/卷三十三 志第十四/禮六/朝謁儀 路徑: /23.2.14.2.2.3 指令:
其日,有司列仗于應天門,俟奉安御容訖,有司於殿上神御前設北向拜褥位,安 置香爐香案香酒器物等.皇太子比至車駕進發已前,公服乘馬,本宮官屬導從,[五]至 衍慶宮門西下馬,步入幄次.親王百官於衍慶宮門外西向立班.俟車駕將至,典贊儀引皇 太子出幄次,於親王百官班前奉迎.導駕官,五品六品七品職官內差四十員於應天門外道 南立班以俟.
【七九二頁】
/新校本元史/志/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上 祭祀五/宣聖 路徑: /24.2.29.4.3 指令:
其牲齊器皿之數,牲用牛一、羊五、豕五.以犧尊實泛齊,象尊實醴齊,皆三,有上 尊,加冪有勺,設堂上.太尊實泛齊,山罍實醴齊.有上尊.著尊實盎齊,犧尊實醴齊, 象尊實沈齊,壺尊實三酒,皆有上尊,設堂下.盥洗位,在阼階之東.以象尊實醴齊,有 上尊,加冪有勺,設於兩廡近北.盥洗位,在階下近南.[一0]籩十,豆十,簠二,簋二 ,登三,鉶三,俎三,有毛血豆,正配位同.籩豆皆二,簋一,簠一,俎一,從祀皆同. 凡銅之器六百八十有一,宣和爵坫一,豆二百四十有八,簠簋各一百一十有五,登六,犧 尊、象尊各六,山尊二,壺尊六,著尊、太尊各二,罍二,洗二,龍杓二十有七,坫二十 有八,爵一百一十有八.竹木之器三百八十有四,籩二百四十有八,篚三,俎百三十有三 .陶器三,瓶二,香爐一.籩巾二百四十有八,[一一]簠簋巾二百四十有八,俎巾百三十 有三,黃巾蒙單十.
【一八九三至一八九四頁】 |
||||||
|
||||||